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象,每次中国战机伴飞,既不是歼16、也不是歼20、更不是歼35,总是用歼11伴飞或拦截他们!
美军飞行员想不通的事儿,恰恰暴露了咱空军的用兵智慧,日常拦飞机根本不是拼谁的名头响,而是看谁能顶上去、熬得住,歼 11 就是干这活儿的好手。
这事得从任务性质说起。
侦察机伴飞和拦截,本质上是个体力活。对方的侦察机一飞就是好几个小时,你得全程跟着,中途要是撤了,人家该干嘛还干嘛。这种任务需要的是续航时间长、能长时间滞空的战机。歼11改进自苏27,机体大,载油量足,这是它的天然优势。
再说成本。
日常拦截是常态化任务,不是偶尔为之。频繁出动意味着高额的使用成本,包括燃油消耗、零部件损耗、维护保养。歼11技术成熟,维护相对简单,配件供应充足,这些都能降低使用成本。拿更先进的机型干这种活,就像开豪车去送外卖,能干,但不划算。
还有个关键因素是保密。
歼20是隐身战机,最大价值在于隐身性能。频繁出动会增加被侦测的机会,对方可以收集雷达信号、红外特征等数据。这些信息积累多了,对隐身性能是潜在威胁。所以歼20主要用于需要隐身能力的场合,日常拦截用不着它出马。
歼16也是类似道理。这是多用途战机,航电系统先进,对地对海打击能力强。但这些能力在伴飞任务中用不上,反而会因为频繁使用增加技术泄密风险。况且歼16数量有限,更多要用在需要它的场合。
歼11就不一样了。
这型号服役时间长,产量大,技术特点早就不是秘密。用它执行日常任务,既能完成任务,又不用担心核心技术外泄。而且飞行员可以通过高频次任务积累经验,这对年轻飞行员的成长很有价值。
装备使用从来不是越先进越好,而是要合适。
打个比方,家里扫地可以用扫帚,也可以用吸尘器,还可以用扫地机器人。不能说扫地机器人最先进就天天用它,有时候简单的扫帚更方便。军事装备也是这个道理,不同任务需要不同工具。
歼11在伴飞任务中的表现,体现的是务实。不追求表面的科技感,而是把装备用在该用的地方。这种思路在其他国家军队也常见,美国人自己也不是什么任务都派F-22去执行。
还有一点值得注意。
装备使用要考虑整体规划。歼20、歼16这些新型号,要优先保证战备值班、重要演训等核心任务。如果把它们都派去执行日常拦截,真遇到突发情况,可用的战机就少了。歼11承担日常任务,能让新型号集中精力应对更重要的场合。
这种安排其实挺聪明。表面上看起来保守,实际上是在合理分配资源。既保证了任务完成,又控制了成本,还能给飞行员提供训练机会,一举多得。
所以美国飞行员的疑惑,可能是因为他们习惯了另一套思路。但战术运用本来就因国而异,没有固定模式。合适的才是最好的,这话放在军事领域同样适用。
炒股配资手机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