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夏天CBA注册截止日后,至少13名球员从联赛名单上悄然消失。 他们中有的曾是总冠军成员,有的甚至入选过国家队人才库,如今却集体沦为自由球员,无人问津。
29岁的田宇恒上赛季还是南京同曦的防守尖兵,31岁的代怀博三年前还拿着吉林队的顶薪合同,邢志强在山西队效力了整整14年。 这些本应是职业生涯黄金期的球员,却突然发现自己的手机不再响起球队经理的来电。
2024年休赛期,87名球员没拿到新合同,全是28岁以上。 CBA的平均职业寿命只有8年,30岁就已经被划入“老将”行列。 那些曾经在球场上飞奔的身影,转眼间就像过期的商品一样被淘汰出局。
2024-25赛季,CBA外援政策从“4节4人次”突然放宽至“4节7人次”。这意味着每场比赛,外援几乎可以打满三节时间。 各队纷纷开启外援“军备竞赛”,山西队靠超级外援冲到常规赛第二,深圳队花400万美元签下萨林杰。
数据说明一切:本土球员场均得分跌破15分,外援得分占比高达65%。 江苏队与辽宁队的比赛中,三大外援合砍68分,而8名本土球员仅有3人得分,其中5人更是交了“白卷”。
这些外援不仅拿走了比赛时间,更带走了俱乐部的预算。 外援一年拿走6个亿,而本土板凳球员月薪不到1万。 当俱乐部需要在一名轮换球员和一名强力外援之间做选择时,答案显而易见。
CBA的生存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。 联赛正朝着“金字塔”结构加速演变:塔尖是拿顶薪的顶级本土球员;塔基是大批年轻球员和数量渐增的外援;而夹在中间的中层球员,成了最尴尬的“夹心层”。
他们既没有顶级球员的不可替代性,又比年轻球员“贵”,比外援“功能单一”。 黄荣奇的例子很典型:他被新疆放弃后入职广东,一个赛季后再次被裁。 不是他不够努力,球迷都喜欢他拼命的防守态度,但他的投篮能力和球商欠缺让他经常浪费球队进攻机会。
对于多数没有争冠目标的球队来说,这笔账很好算:花大几十万签一个轮换球员,不如把机会留给青年队球员。 年轻人拿着低廉薪资,有冲劲、可塑性强,即便暂时打不好,球队也愿意接受“成长成本”。
郭艾伦整个赛季只打了3场就因伤报销,赵睿刚复出又遭遇膝盖水肿,孙铭徽带着肩伤打封闭上场,最终骨裂退赛。 这些拿着600万顶薪的球星,集体陷入“有钱赚没球打”的怪圈。
更令人心寒的是医疗保障的缺失。 CBA医疗体系被俱乐部体能教练私下吐槽:“冷冻疗法设备普及率仅30%,NBA可是100%”。 ACL一伤,20万自费,俱乐部解约,医保不包。 去年青岛赵大鹏跟腱断裂,积蓄清零。
顶级球星王奕博转会青岛队,却被浙江俱乐部和体育局的签字盖章死循环卡住。 浙江俱乐部和浙江体育局互相推诿签字责任,体育局坚持要俱乐部先盖章,俱乐部却在等体育局表态。这场公文踢皮球把球员逼到悬崖边,篮协介入也无解。
丁彦雨航、刘晓宇、朱彦西、顾全——这些名字曾经是CBA的票房保证,如今却集体面临失业。
丁彦雨航从两届常规赛MVP到整个赛季未获得出场机会;刘晓宇这样偏向节奏控制的传统组织后卫,在CBA已经找不到位置;朱彦西虽然注册在册,却未出场一场比赛;顾全已经出现在了全运会青年组湖北男篮的教练组名单中。
32岁在CBA本非绝对高龄,但反复的伤病史让任何球队签约他们都如同开启高风险“盲盒”。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,对职业运动员而言,健康才是最长久的“天赋”。
面对残酷的职业环境,有的球员选择了另一条路。 林葳赌命冲击NBA,只因CBA顶薪仅600万而NBA底薪100万美元。
也有一些本土球员在外援的高压下逆势成长。 广州队的焦泊乔开发出中远投能力,场均贡献28分11篮板;北控队的廖三宁通过夏季特训提升了三分命中率,场均助攻和篮板均创职业生涯新高。
辽宁男篮主帅杨鸣认为:“现在外援的能力水平,如果即插即用融合度高,他们的水平会发挥得很好,对于过去不可或缺、或者说相对躺平的一些球员来说,这个政策能够激励他们去进步。 ”
但这样的成功案例只是少数。 更多球员像曾繁日一样,不得不接受降薪的现实,甚至不得不考虑转型开培训班,年薪从80万掉到8万。 四川王政博拍抖音自嘲:“以前球迷喊我MVP,现在喊我王老师。 ”
当联赛年收入15.8亿却只有20%分给球员(NBA是50%),当85%球员在球队城市买房负债率180%,当青春换的房子成了退役后的手铐——我们该如何衡量一个联赛的健康度? 是外援带来的精彩比赛,还是本土球员的生存尊严?
炒股配资手机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