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到影视剧的影响,很多人都知道古代的嫡庶观念非常严苛。然而,影视剧中所呈现的嫡庶观念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经过了弱化的,远没有真实历史中的嫡庶观念那样严密和深刻。毕竟,影视剧中的嫡庶关系更多是为了推动剧情的发展,而在历史的长河中,嫡庶之别实际上是古代宗族制度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,体现了等级分明、家族秩序井然的社会结构。
在我们探讨古代嫡庶观念之前,不妨先看看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,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家族继承制度。
仁寿四年(公元604年),隋文帝杨坚与大臣们讨论起为已故申国公李穆安排继承人的问题。李穆出自陇西李氏家族,是北魏时期的赫赫战功之臣,他曾经跟随宇文泰一起出生入死,救过宇文泰于危难之中,并因此获得了“铁券”,意味着他可以免于十次死刑。李穆的两个哥哥和儿子也都是有功的佐命之臣,可以说,李穆家族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非常显赫。
展开剩余79%尽管在宇文护摄政时期,李穆的哥哥李远与他的儿子李植因谋害宇文护而遭到牵连,李穆因此被贬为民,但他很快便复职了。到了北周末期,李穆被任命为并州总管,享有显赫的权势。
大象元年(公元579年),北周设立了四位辅政大臣,其中宇文盛为大前疑,尉迟迥为大右弼,李穆担任大左辅,杨坚则是大后丞。第二年,李穆再次晋升,成为太傅。当杨坚篡位时,尉迟迥起兵反抗,而李穆并没有响应尉迟迥,而是选择支持杨坚。他将天子的服饰——十三环金带赠送给杨坚,并秘密上表,劝杨坚早日称帝。
杨坚成功登基后,李穆得到了丰厚的回报,不仅李穆的子孙即便年幼还在襁褓中,也被任命为仪同,家族中有一百多人在官职上高高在上。杨坚还发布诏令,表明只要李穆的家族忠诚,不反叛,所有罪行都可以得到赦免。李穆的荣耀达到了顶峰,家族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。
然而,李穆的家族在继承问题上遵循的是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。当李穆去世时,他的嫡长子李惇已经早逝,按照继承的顺序,李穆的爵位和家产理应由李惇的嫡长子李筠继承,而事实也的确如此。
李穆去世是在开皇六年(公元586年),而李筠在开皇八年(公元588年)继承了申国公的爵位。李筠在申国公的位置上做了十年,但在仁寿初年,李筠的叔叔李浑对他产生了不满,便暗中策划让侄子李善衡杀害了李筠。朝廷一直未能抓住凶手,隋文帝杨坚愤怒之下下令将李穆家族的所有人拘捕。
当时,李筠与堂弟李瞿昙有些嫌隙,李浑便借此机会,指责是李瞿昙杀害了李筠。这样一来,李浑和李善衡成功摆脱了与李筠之死的牵连。李筠死后,申国公的爵位空缺。隋文帝在与大臣们商议后,决定为李穆立嗣,此时官员们对继承人的选择意见不一。
有的官员认为李筠死于家族内斗,认为李筠并不合适,建议废除申国公的爵位;但隋文帝不同意,认为李穆是开国功臣,他的爵位不能就此废除。与此同时,李浑看到了机会,开始为自己争取继承申国公的机会。李浑是李穆的第十子,虽然他前面还有几个嫡长兄,按理说并不应当继承家业,但他并不甘心命运的安排,决定试图通过非常手段改变局面。
李浑找到了他的姐夫——宇文述,向他承诺如果能继承申国公之位,他愿意每年将一半的赋税送给宇文述。宇文述自是无法拒绝,毕竟这个承诺意味着巨大的财富。宇文述与太子杨广关系深厚,于是他向杨广推荐了李浑,称他是李穆家族中最具能力的人,值得被立为继承人。
杨广本身通过夺嫡上位成为太子,对李浑的继位并不反对,反而也有意通过支持李浑来拉拢他。最终,隋文帝杨坚在杨广的推动下,决定由李浑继承申国公的爵位。李浑继位后,最初依然按承诺向宇文述支付赋税的一半,但仅仅给了两年后,李浑便停止了支付。这一行为激怒了宇文述,导致两人关系破裂,最后李浑一家遭到灭门,宇文述的影响不小,尽管这个细节在历史中并没有完全披露。
李浑能够继位的故事,反映出在古代,想要绕过嫡长子继承制,获取继承权是非常困难的。若没有李浑许诺的巨大财富,没有他的大舅子宇文述的支持,也没有杨广的帮助,李浑几乎不可能成功。由此可见,嫡庶之间的区别是多么显著,嫡长子继承制在历史上的复杂性也显而易见。
在古代的嫡庶观念中,嫡庶之间的差异是极其明显的,即使是同父同母的子嗣,因出生的顺序不同,也会在继承权上有天壤之别。比如,隋文帝杨坚的嫡长子杨勇一开始便被立为太子,而他的庶长子杨广虽然也是嫡子,却不得不通过政治手段和计谋争夺太子之位。再如唐朝的李渊,嫡长子李建成自然被立为太子,而李世民则只能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,将李建成和李元吉除去,才能最终登基为帝。
嫡庶之别不仅仅体现在嫡长子和庶长子之间,更在于嫡子与庶子的根本区别。即便同为父亲所生,但母亲不同,身份便存在着极大的差距。嫡子是正妻所生,而庶子则是妾所生。古代法律严格规定了这一点,以唐律为例,《唐律疏议》中专门记载了对妻妾之间、嫡庶之间差别的明确规定。
在唐朝,《唐律疏议》规定了严格的户婚制度,妻、妾、婢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可随意更改。例如,正妻和妾之间是不可互换的,若以妻为妾,或者以婢为妻,都是犯罪行为,要受到法律制裁。而在古代的法律体系中,正妻的合法地位是受到最严密保护的,妾和婢室则没有同样的法律保护。正妻所生的才是嫡子,嫡长子拥有继承权,而庶子只能依照法律规定的顺序来继承。
这套制度的根本目的,是为了维护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,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。在这个体系下,妻妾之别、嫡庶之别都是不容逾越的鸿沟。当然,虽然在法律上有严格规定,但在实际操作中,嫡长子继承制也经常会引发血腥的争斗,尤其是对于帝王之家来说,争夺皇位的斗争往往是生死存亡的较量,历史上不乏因争夺继承权而血流成河的例子。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配资手机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